5、中医治疗
我国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较好的效果,常用辨证方药如下:
(1)湿热泻: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症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
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呕吐:加半夏、生姜。
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双苓止泻口服液等。
(2)脾胃虚寒泻: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纳差,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3)脾肾虚寒泻: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症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少苔,脉微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g、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4)脾虚泻: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纳差,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