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肠因素胃切除后小肠腔内若干因素改变可以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这些因素包括:
(1)小肠转运加快:近端小肠吸收时间丢失,葡萄糖吸收不良。
(2)小肠乳糖酶缺乏对乳糖耐量减低。
(3)小肠内细菌孳生:
①胃切除后小肠内细菌计数增加:BillrothⅡ胃切除病人小肠内细菌孳生发生率据统计30%~50%。正常上端空肠内细菌计数104/ml,胃窦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和胃大部分切除后上端空肠内细菌计数108~109/ml。
②胃切除后小肠内细菌种类增加:正常空肠只有2~3个菌株,主要是G+球菌、兼性厌氧乳酸杆菌、非厌氧拟杆菌。胃切除后尤其在盲襻综合征病人中,在空肠消化液中伴有通常在结肠寄生的多种需氧和厌氧菌。这种小肠生态环境的改变与胃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肠道动力学改变,失去了小肠消化期间蠕动复合波的清道夫功能有关。
③小肠内细菌孳生对吸收的影响:小肠内细菌孳生使肠腔内单糖、氨基酸向细胞内主动转运受损。Gianella研究证明胃切除后小肠内细菌孳生,小肠绒毛缘对葡萄糖和亮氨酸转运功能损害、维生素B12下降。用抗生素可以使这些改变部分得到纠正,证明小肠内细菌孳生对糖类、蛋白质吸收的负面影响。
④小肠内细菌孳生对胆酸代谢的影响:脂肪及其脂溶性维生素必须与胆盐构成混合胆盐微胶粒(bilesaltmicelle)而吸收。当小肠内细菌过度孳生时,小肠内细菌可以将初级胆酸转化为次级胆酸(即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酸不参与胆盐微胶粒构形,从而不能形成脂肪酸、甘油一酯、卵磷脂以及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微胶粒(mixedmicelle)被吸收,导致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