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症状文章 > 胃癌 > 正文

隔夜饭致胃癌风险高3.6倍?不靠谱 防胃癌得先治胃炎

隔夜饭致胃癌风险高3.6倍?不靠谱

“3.6倍”的说法不可靠

隔夜饭致胃癌风险高3.6倍?

专家:不靠谱,养心养体养胃定期体检可远离胃癌

张克亮表示,去年有媒体刊发报道《胃癌,缘何青睐年轻女性》。其中,医生推测“工作压力大、中午带饭或是年轻女性胃癌诱因”是能够成立的,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提醒年轻白领少吃隔夜饭也并无不妥,但不知道怎么有了“吃隔夜饭菜胃癌风险高3.6倍”的说法。目前尚无统计学资料证明这个“3.6倍”的说法,日本胃癌高发区也未见此类报道。

张克亮说,过去,胃癌以45岁以上人群居多,现在有很多35岁左右的,还有不少20多岁甚至更年轻的患者。

胃癌为何“瞄”上年轻人?绝对不是“隔夜饭”这个单一诱因能够解释的,环境污染、人种、遗传因素及年轻人不良的饮食嗜好、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等都逃不脱嫌疑。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很多白领几乎是拼命学习和工作,精神上长期处于持续应急状态,这会反馈性地诱发胃部疾患;学习、工作或感情遭受挫折后,焦虑也会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进而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久而久之诱发胃癌;此外,喜欢熬夜上网泡吧、饮食不规律、过量吸烟、酗酒、常喝冰冻碳酸饮料,都可能诱发胃癌。

张克亮去年接诊了年仅24岁的晚期胃癌女患者小惠,她身上综合体现了这些诱因。她两次婚姻均告失败、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喜欢通宵上网、爱喝碳酸饮料等。

张克亮说,“带饭族”不要谈隔夜饭色变。

其实,冬天的火锅+辣椒、夏天的烧烤+冰啤酒以及过量喝酒+抽烟,对健康的杀伤力都比隔夜饭要大得多。隔夜饭可少吃。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或许短期内难以改变,人种及遗传也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但是,善待自己是能够做到的。只要注意养心(心理调适、自我减压)、养体(充足睡眠、适量锻炼、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养胃(定时定量合理均衡饮食),加上定期的健康体检,就可远离胃癌。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胃部闷胀、呕酸、突然消瘦等都可能是胃癌早期信号。

防胃癌得先治胃炎

医学家Lauren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肠型胃癌起源于肠化生黏膜,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类型。

非萎缩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伴化生—完整的肠上皮化生—不完整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Correa级联)被认为是经典的胃癌发生过程。荷兰的全国数据表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重度异型增生在10年内进展为胃癌的概率分别为0.8%、1.8%、4%和33%。

从胃炎到胃癌的发病进程表明,胃癌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的,而是一步步演化的。在临床中发现,很多人日夜担心自己会“突然”得上癌症,实际上,胃癌不会突然发生,而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演变而成的。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杜绝恶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家庭。早期胃癌(EGC)的癌细胞仅浸润至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在80%~90%,其中始发阶段小胃癌(SGC)及微小胃癌(MGC)的10年生存率可达100%,而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0%~40%。

之所以要“三早”,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70%以上的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似于胃炎或胃溃疡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反酸、嗳气,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许多癌症可通过血检验等无创方式发现,但胃癌较特殊,若不通过胃镜检查,难以早期发现癌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早期筛查。

目前,发达国家每年接受一次消化道内镜检查的人群比例已超过10%,而我国每年接受检查的比例不到2%。这除了健康观念落后外,还受制于传统胃镜检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便利等因素。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胃病筛查手段也不断创新。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