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中医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一起来和专家们了解一下吧。
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
(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
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
(2)痰湿聚耳: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
(3)气血瘀络: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 ,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2g,地龙12g,黄精15g,葛根15g,丝瓜络15g,路路通15g。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的知识介绍了,您是不是对分泌性中耳炎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呢?您还有关于中医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药方的疑问吗?欢迎您咨询我们有问必答网的在线专家。祝您健康!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
中耳炎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到了耳朵的疾病,它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听力减退,还会伴发耳鸣、耳痛等。这也给孩子带来了不少痛苦,有的父母就会选择到医院进行手术来尽快医治,但有的孩子在中耳炎手术后还出现了流脓的情况,这要怎么办呢?
1、注意保持宝宝耳廓和外耳道的清洁和干燥,在给宝宝洗头、洗澡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外耳道进水,或在每次洗澡后,用婴儿专用细棉棒,轻轻将耳廓和耳朵擦拭干净。
2、避免意外伤害,切莫让宝宝将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内,以免造成外耳道黏膜损伤、感染。儿童喜欢活动、逗闹,不小心碰伤耳道,会引起感染,严重者也可引起中耳炎。
3、游泳时也应小心,游泳后要及时让耳内的水流出,可以侧头单脚跳动促使水流出,用棉签吸干水分,患有慢性中耳炎的人,尤其是耳膜有穿孔者不宜游泳,因为耳膜穿孔后,流入耳道的水可以直接通过穿孔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4、对于卡他性中耳炎的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必不可少。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预防感冒和防止耳内进不清洁的水是预防的关键。
5、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还有避免到有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有感冒发生,尤其是有鼻塞时,切勿轻视,要及早治疗,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6、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另外,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擤鼻涕时不可过猛,并且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畅通,维持中耳的排泄与通气功能。
7、有耳膜穿孔者,特别要防止不洁的水经外耳道进入中耳(例如洗头,游泳等),会造成发炎的加重,必要时可用耳塞塞住耳道来预防。若水进入耳朵时,可用吹风机吹乾,或侧跳使水份流出,避免挖耳朵使其再受伤害。最重要的是遵照耳鼻喉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与治疗绝不可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