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的隐蔽性、诊断手段的特殊性,被喻为"静悄悄的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低,临床医师的漏诊率高。研究显示,只有6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症,其中仅1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会发生骨折。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治疗和预防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重新认识,加以澄清。
误区一:不重视轻微外伤
有一个病例给我印象很深。那是一个72岁的老先生,早上下床时右髋部扭伤,感觉到有些疼痛但还可以走路。他在儿子催促下到医院就诊,拍片后没有发现明显骨折。接诊医生告诫,有些没移位的轻微骨折早期拍片发现不了,过一周左右骨折端骨吸收后,拍片才能显示,因此应卧床休息,不要站立行走,一周后再拍片复查。但老年认为没发现骨折就没事,走着回家,第二天开始疼痛加重不能站立,再次到医院检查拍片,发现右股骨颈骨折并有明显移位,只能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了。如果老年当时听从医生,骨折是不会进一步移位的,这样就可以保守治疗或简单内固定治疗。
老年由于活动量不是很大,外伤多是扭伤或跌伤,但不要觉得受伤轻,也不是很痛,就认为是伤了筋没大事。老年多有骨质疏松,受到外伤时首先要想到可能发生脆性骨折。如果骨折了,还继续活动或站立行走,可能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软组织损伤或造成继发血管神经损伤。所以,老年受外伤后,不论受伤轻重,是否有严重疼痛,最佳的应急处理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伤部位稳定不活动,同时呼救等待救援,经医生检查排除脆性骨折后才站立或行走。
误区二:骨质疏松补钙就行
骨质疏松症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医学界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衰老:随着身体老化,骨的新陈代谢功能会减慢,钙吸收能力降低,骨骼中的钙质会渐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