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症状文章 > 胆囊息肉 > 正文

单发胆囊息肉1.0*0.7 单发广基胆囊息肉

A.分子水平研究:从正常黏膜发展腺瘤至腺癌过程中较早改变的基因为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位于染色体5q,该部位基因失活,致上皮增生并发展为早期腺瘤,随即为一系列的基因分子事件,包括DCC(18q)、p53(17q)以及ras基因突变等。在新西兰的1个大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syndrome,HNPCC)病人检查中,筛检阴性者在3.5年内发现结直肠癌,该资料提示HNPCC病人发生癌的间期较短,且并无腺瘤至腺癌序列的进程。家族史中Ⅰ级亲属尤其在55岁以前有结直肠癌者,其个人危险度更大。

B.病理学改变:从病理形态看仅小部分腺瘤癌变,凡腺瘤体积大的,绒毛状及严重不典型增生者易恶性。在St Mark医院研究显示:①小于1cm的1.3%恶变,1~2cm之间的腺瘤仅9.5%恶变,大于2cm腺瘤的46%恶变;②管状腺瘤仅4.8%恶变,绒毛状为40.7%;③轻度的典型增生5.9%恶变,中度及重度则分别为18%及34.5%。

乙状结肠镜检查中,找到腺瘤者同期近段结肠腺癌发生率为31%。其中8%为进展性腺瘤或癌。

C.流行病学:腺瘤发生率与结直肠癌发生率的正相关性已被流行病学所证实,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结直肠腺瘤的发现率也上升,而且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快,腺瘤发现率也迅速增加,从流行病学上证实二者密切相关。病理类型与癌变相关,绒毛状者最多癌变,管状腺瘤较少。前者癌变率可达29%~40%。结直肠癌标本中有10%来自腺瘤,也有报告达25%。近年,Vogelstein从分子遗传学研究着手,从染色体水平证实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从而显示腺瘤与癌的相关性(图2)。尽管如此但仍有30%左右直接发生自扁平黏膜,故腺瘤癌变不是结直肠癌病变惟一发生发展的方式,此外也不是所有的腺瘤均发生癌变。有关腺瘤发展为癌,有人曾报告了213例的普查资料,均为无症状者,“息肉”的大小均为0.2~0.5cm直径,每6~11个月复查1次共3~5年,随诊后18%的“息肉”消失,8%息肉有缩小,70%无变化,4%增大,只有2例癌变。故认为腺瘤可以长期存在,而且生长可很慢。腺瘤癌变包括腺管柱状上皮显著增大变圆,核仁明显,并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腺管上皮增生呈假复层,或有不典型增生腺管向黏膜下层浸润。可见腺瘤的不典型增生与癌变的移行关系,Morson发现14.2%的癌灶中有多少不一的腺瘤组织,有蒂腺瘤发生癌变后,侵入蒂部者不多。腺瘤类型中绒毛越多越易癌变,可达4.8%~29.8%,而管状腺瘤4%~4.8%,绒毛状腺瘤的总癌变率明显大于管状腺瘤。小于1.0cm直径的腺瘤,癌变率估计约为10%,大于2cm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即明显增加,文献中报告高者可达50%。

上一页3/8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