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基层卫生

我这样做到了“随叫随到”

作者:中华网 2019-11-25 09:11:10

我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主管护师,所从事的社区护理工作看似平淡琐碎。与大医院相比,我们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高端的技术,但我们却用自己的信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居民的信赖,用春风化雨般的关怀温暖居民的心,践行着基层医务人员肩上的责任。

当好患者和上级医院的“桥”

王爷爷是我居家服务的病人。老人是老八路,打过侵华日军,去过朝鲜战场,战功显赫。一天晚上8点多,我接到了王爷爷的老伴刘阿姨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很着急地跟我说:“小刘,老王便秘实在难受,我们已经用了多支开塞露都没有效果,用咖啡液灌肠也无效,你能来帮着灌肠吗?”

我赶紧骑着自行车,从我们站拿上灌肠用品,来到王爷爷家中帮忙灌肠。因为粪便很硬且很深,灌肠没有起到效果。我担心老人心脏承受不了,于是戴上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帮老人抠出了粪块。戎马一生的老人急得大喊:“帮我抠出来!帮我抠出来!”这时,我隐约看到肛门有褐色物流出来,我马上意识到会不会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但又分不清楚,因为之前保姆给老人用了咖啡灌肠,同样也是褐色的液体。

通过询问得知,老人患有痔疮,我立刻向彭伟大夫汇报,他建议到上级医院做大便潜血化验。我马上带着标本来到东方医院急诊科做了大便潜血化验,果然大便潜血阳性,医生给予止血药物治疗。拿到药物,我又返回病人家中,等病人服药后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我才放心地离开了病人的家,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正在吃晚饭,接到刘阿姨的电话,说她浑身发冷,是不是发烧了,我对阿姨说:“您别着急,咱们到上级医院去看急诊吧!”我联系了我爱人开车去接刘阿姨,我们一起帮助她做了检查并且给予了输液治疗。在上级医院急诊室,刘阿姨对周围的病友夸奖道:“你们看,这就是我身边的家庭医生,多么关心咱们病人啊!方庄医院不愧是全国的模范社区!”

医护合作指导更专业

张大爷和赵大妈夫妇俩都已85岁高龄,子女不在身边。张大爷患有高血压、肺气肿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轻微活动都会引发哮喘。有一天,我接到了张大爷的求助电话,老人告诉我他的左踝处有一个伤口,在外院换药一个多月未见好转,问我有没有好办法。上门检查后,我发现这个伤口很深,并且有感染,于是拍下了照片,拿到我院外科请张大夫和宗大夫查看并进行指导。经过一个多月的换药,老人的伤口终于愈合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张大爷家做延续护理服务,发现老人的血压忽高忽低,于是请示团队长彭伟大夫指导老人调整药物,并连续多日到张大爷家中测量血压,其间及时向彭伟大夫汇报,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后,老人血压终于平稳,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张大爷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近水楼台解燃眉之急

李大爷是一位脑血栓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因为排尿困难,需要长期留置尿管,因此我每月都要去他家一次帮忙插尿管。有时候遇到突发尿管堵塞,就必须要及时给老人更换导尿管。

2016年大年初二的早晨,正是全家团聚之时,李大爷的亲戚兼保姆小廖打来了电话,原来老人大年初一晚上高烧39℃!老人一点东西都吃不进去也不能喝水,此时老人的儿子又在美国旅游,六神无主的小廖只得向我求助。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向彭伟大夫进行了汇报。根据彭大夫指示,我先给病人抽血化验,然后又和医院的大夫商量给予药物对症治疗,接着在药房帮忙取出药物,返回老人家中给予输液治疗。经过三天的输液治疗,老人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病情得到了控制,转危为安。

李大爷的独生儿子李明从美国旅游回来后,专程来到我们社区站,当面向我和彭大夫表示感谢。李明在肿瘤医院从事麻醉工作,他说:“无法想象我们社区医生能够这么无私地为病人服务,这些虽然是一些小事,但却解决了病人的燃眉之急,真是雪中送炭!太感谢家

作者独白

其实面对病人我能够做到随叫随到,是因为我深知病人的痛苦。就拿我自己的父亲来说,因为父亲在世时患有前列腺肥大,不能正常排尿,所以一直留置导尿管。导尿管也经常会堵塞,每当这时我爸都会瞪着眼睛和我妈大吼:“赶紧给我换导尿管!”这种情况谁憋着都难受。有一次夜里导尿管堵了,父亲一夜没睡,熬到早晨5点多钟就给我打电话,催我去插尿管。当我给父亲更换尿管后,他直说我是他的救命恩人。我想,自己的老父亲面对救治都这么感激,如果我们能够帮助病人解决病痛,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由己及人,感同身受,就不会只喊喊口号,而是把基层医务人员的责任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