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便秘怎么调理 便秘怎么调理按摩手法

作者:中华网 2019-12-26 15:19:29

宝宝便秘怎么调理一岁

不少便秘的宝宝常常出现大便干硬、排便哭闹、排便周期延长(3—5天)等反常现象,使得家长很苦恼。这类便秘大多发生在1岁左右的婴幼儿身上。一岁宝宝便秘怎么办?专家认为宝宝便秘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宝宝的饮食上下功夫,PCbaby在此为爸爸妈妈介绍几种帮助宝宝排便的方式,有效帮助便秘宝宝排便,让宝宝远离便秘:

1)合理饮食,家长注意不要把宝宝的食物加工过于精细,给孩子多吃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以帮助肠道蠕动,减少肉类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注意要吃整个水果而不是果汁或菜水,可以每天用6-10克黄金双歧因子温开水冲服,也可以添加在冲好的牛奶中,补充平时膳食纤维摄入的不足,以改善大便症状,从而达到平衡肠内微细环境的效果都很不错。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定时让孩子大便,对于一些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宝宝,由于大便干燥引起大便时肛门疼痛等不适,孩子可能就比较害怕拉大便,有便意时也可能憋着不拉,时间一长大便会更干燥,孩子更不敢拉,形成恶性循环,排便前可给宝宝喝一点冷蜂蜜水,有助于大便排出。另外每天早晨喂奶后,父母就可以帮助宝宝定时坐盆,病发出嗯嗯声,让宝宝形成条件反射,养成习惯。

3)家长给宝宝做腹部按摩:手掌向下,平放在宝宝脐部,用食指和中指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这样能加快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有助于消化。

4)此外还要注意配方奶冲调的时候要按照说明冲调,不要冲调过浓。可口服调整肠道功能的药,如培菲康、金双歧、妈咪爱等。必要时可加服润肠通便的中药,以及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

为了预防宝宝便秘,家长要增强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的意识,才能让宝宝远离便秘。如果宝宝便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有必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

宝宝便秘怎么调理一岁肚子按摩手法

拍打肚子的有什么好处

拍打肚子好处是可以防止便秘、促进消化、瘦身、防三高和缓解失眠头痛。

1、防便秘

生活习惯的紊乱及暴饮暴食易使人出现便秘的症状,这时不妨多拍打肚子。因为它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从而防止肛肠疾病的出现。

2、促进消化

多数人吃完饭总会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除了服用健胃的药物之外,不妨饭后轻轻拍打肚子。因为这个动作可以促进胃部消化,从而缓解以上症状。

3、瘦身

对于久坐的人群,腹部肥胖是正常现象,除了节食、运动、吃减肥药等可达到瘦身之外,不妨多多拍打肚子。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腹部脂肪的燃烧,从而达到瘦腹的作用,使人的身体看起来更有美感。

4、防三高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身体各脏器开始老化,人体机能不断下降,致使疾病缠身,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出现就是在预料之中。这时如何防“三高”?不妨试试拍打肚子的方法,它对防“三高”有不错的效果。

5、缓解失眠头痛

生活琐事的繁多,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易使人们出现头痛、失眠等现象。除了使用按摩头部穴位的方式缓解头痛、失眠之外,不妨多拍打肚子。因为肚子上神阙穴对这些症状有缓解的作用。

拍打肚子手法图解

1.揉脐腹

“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紧贴身体某一部位做回动按摩。

揉脐腹时,两掌相叠,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按揉。

速度要柔缓,用力要均匀。

可以增加腹腔压力,刺激直肠神经,促进粪便排出,有减轻便秘的功效。

2.推少腹

“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体一定部位沿一定方向往返推移的按摩手法。

推少腹时,两掌从两肋乳根处开始,从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反复推摩。

两胁是肝气容易郁结的地方,经常推摩少腹可疏肝理气,解决情绪问题导致的消化不良。

3.摩脘腹

“摩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体一定部位做环形移动的按摩手法。

摩脘腹时,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向小腹摩运。

然后两掌分开,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再沿两肋向上,经乳根到达胸口。按照环形路径,反复几十次。

按摩时,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或者肚脐上方4寸的位置。

还可以搭配腹式呼吸一起来做。向上按摩时,顺势吸气;向下按摩时,顺势呼气。呼吸以不憋、不喘为度。

中脘穴具有健胃消食、疏肝养胃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可常按。

常练习腹式呼吸,会让慢阻肺症状减轻,生活更轻松。

4.揉腹侧

1.用两手掌大鱼际侧面,沿乳根来回摩擦,速度稍快,大约3次/秒,感觉该区域微微发热为好。

2.用手掌在两侧腹部顺时针按揉(如上图),速度要柔缓,约做30次,感到腹部两侧温暖舒适。

3.从两胁肋部的上方,斜向下推摩到肚脐下方,推摩30次左右,用力深厚。

揉搓两肋有助于肝经的气血运行,还能刺激两肋处的大包穴和章门穴。大包穴在腋窝下6寸(4横指为3寸),腋中线上;章门穴在侧腹部,第12根肋骨的上方。

揉搓两个穴位有利于健脾理气、舒肝解郁、调和肝胆脾胃等。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