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足细胞损伤、补体激活、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膜性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这些复合物多由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自身抗体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导致基底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尿液中漏出形成蛋白尿。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后产生C5b-9膜攻击复合物,直接损伤足细胞骨架结构。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裂隙膜蛋白如nephrin表达下降会导致选择性滤过功能障碍,大量白蛋白漏出。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在膜性肾病发病中起核心作用。C3转化酶持续生成导致C3a、C5a等炎症介质释放,不仅加重足细胞损伤,还刺激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
HLA-DQA1等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膜性肾病发病风险相关。部分患者存在补体调节蛋白如CFHR1/CFHR3基因缺失,导致补体调控失衡,这种遗传背景可能解释为何相同环境暴露下仅部分个体发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恶性肿瘤特别是实体瘤、重金属暴露汞制剂或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或改变自身抗原表位,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这些继发性因素约占膜性肾病病例的30%。
膜性肾病患者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动物蛋白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漏出,建议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注意预防感染,疫苗接种应避开疾病活动期。冬季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