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需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用公式为“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治疗依据病因选择药物、内镜治疗或手术干预。
病史采集是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病史,以及近期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药物。体格检查时重点关注贫血、黄疸、腹部压痛或肝脾肿大等症状,这些体征有助于判断出血来源。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提示活动性出血,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肝病或药物相关。
内镜检查是确诊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采取止血措施,如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或夹闭血管。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如奥曲肽)和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内镜治疗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或高危患者,包括热凝、注射和夹闭技术。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大出血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术式有胃大部切除术、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等。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比如规范治疗消化性溃疡、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并定期监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情况。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