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显示:Durvalumab(10mg/kg,q2w)+np序贯ddAC方案是可耐受的;中期分析中,pCR率达到60%,相当于SWOG S0800研究中单用nP序贯ddAC方案的pCR率两倍。
不过这是一项单臂研究,未与单用化疗(np-ddAC)进行头对头比较,仍需后续更多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
目前几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耐药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展示了如下结果:
未来要清楚的是如何精准筛选能够获益的患者,并妥善处理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新药值得期待,但时下化疗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还得在可用药物上做足功课。
临床一般按预后差的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多采用紫杉类和蒽环类方案,术后辅助化疗多采用蒽环类方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版)》提示,三阴性乳腺癌优选化疗方案是含紫衫和蒽环的剂量密度方案;复发转移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指南称可选择吉西他滨加卡铂或顺铂。
多数三阴性乳腺癌存在BRCA1缺失或变异,对能破坏DNA结构的药物极其敏感,例如烷化剂、丝裂霉素C、铂类药物、足叶乙甙、博来霉素。所以治疗BRCA1相关肿瘤的方法也适合于乳腺癌BRCA1功能失活或缺失者。
这些临床经验或对患者有利
三阴性乳腺癌难应对,生物学特性想必很特殊,个体化很大程度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瑾教授分享了几点经验:
1.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结阳性率高,它的患者在肿块较小时就可出现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2.复发和转移时间有特点。三阴性乳腺癌会更早期出现复发转移,但若度过第一个5年,之后包括5-10年乃至10年后的复发风险与其他类型可能是一致的。
Dent等报道在5年随访中,三阴性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33.9% vs 22.4%),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逐渐上升,在2-3年内出现高峰,之后迅速降低,5年时风险较低,8年后未发现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