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母婴育儿 > > 正文

婴儿黄疸高怎么办要怎么降 婴儿黄疸快速下降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高在家应该如何护理?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们总想把他们带回家。生理性黄疸是足月宝宝通常出生后2—3天后开始出现,持续4—6天,在生后7—10天内逐渐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是凡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都属病理性黄疸。

黄疸的发生一般是由于血液中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增加。新生宝宝的肝脏未发育完善,未能很好地代谢血液中增加的胆红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而引起黄疸。先是面部变黄,然后巩膜也变黄,接着是在身体上出现。一般皮肤变黄的程度较轻,而且手掌和脚掌很小出现。精神和食欲没有明显变化。

有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胆红素的浓度往往比人工喂养的要高,20天左右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退,这种黄疸被称为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大脑损伤,不需要特别护理。如果你的宝宝基本与母乳喂养相似,精神好,吃奶好,就不必过分焦虑,只有当黄疸特别严重时,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不好时,该考虑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多因血型不合或感染等因素引起。

黄疸多在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程度重,孩子一般情况不好,可出现嗜睡、饮食下降、抽搐等现象,会造成脑细胞损害,后果较为严重。但是一般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很低,不要紧张。

严密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补液管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健康教育

1、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

3、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4、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p>

5、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婴儿黄疸快速下降

对于新生儿黄疸相信做妈妈的人都了解,每个新生儿在出生以后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有的宝宝黄疸期还会很严重,严重到危及生病,当然那都是极少数,不严重的宝宝医生建议多晒晒太阳就好,但是面对新生儿突然升高的黄疸该怎么处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多晒晒太阳:刚出生的婴儿很容易出现黄疸的现象,有时侯宝宝在出院前就有黄疸升高,有时是回家几天以后才出现。所以妈妈需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宝宝的面部偏黄,但是症状不是太严重,这时可以抱宝宝外出晒晒太阳,晒得过程中,让宝宝的皮肤尽情地接触阳光,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

但是晒太阳时不能隔着玻璃晒,同时要注意遮住宝宝的眼睛,以免炙热的阳光灼伤宝宝的眼睛。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口服药物,同时也可以给宝宝服用一些调节肠胃的药物,帮助宝宝排便,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坚持母乳喂养:一般情况下,停止母乳喂养,宝宝的黄疸症状会明显消退,但是母乳为小宝宝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停,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

及时去医院就医就诊:生理性黄疸一般是出生后2-3天出,到14天左右就退了,如果宝宝黄疸症状持续未消退,且逐渐加重,或突然加重,还有,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这时家长应及时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宝宝的病情。

黄疸分几种

生理性黄疸: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就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

病理性黄疸:当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

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mol/L(1.5mg/dl);

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mol/L(5mg/dl);

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黄疸的问题就介绍这么多,看完是不是有了大概的了解,黄疸的宝宝除了多晒太阳以外还需要遵守医生的嘱咐去照做,如果黄疸慢慢在下降就说明会好转,同时也要多晒太阳帮助黄疸吸收,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宝宝才会严重,一般的宝宝都可以顺利度过。

上一页3/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