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来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它们在治疗真菌感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咪唑类抗真菌药:
1. 克霉唑栓:对多数真菌具有抗菌效果,尽管对浅表真菌的活性不如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不良,单次服用大剂量后血药浓度较低,半衰期约为3.5至5.5小时。
2. 咪康唑:抗菌谱与克霉唑相似,口服吸收率不高,约25%-30%,难以穿过血脑屏障,半衰期大约为24小时。静脉给药适用于多种浅部真菌病的治疗。
3. 酮康唑:这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和皮肤癣菌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口服易于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超过80%,不易穿透血脑屏障,血中半衰期为7至8小时。
4. 氟康唑:同样是广谱抗真菌药,抗菌谱接近酮康唑,体外抗真菌活性略低,但在体内表现出比酮康唑强10-20倍的抗真菌效果。
咪唑类抗真菌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如与尼可霉素Z配合,可以针对真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分别起效,理论上有协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这种联合用药对多种真菌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涉及抑制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该酶在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固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而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关键成分。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严重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至于多潘立酮口腔崩解片与咪唑类抗真菌药的合并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多潘立酮用于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但它不宜与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等联合使用,以免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另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分泌,尽管它与咪唑类抗真菌药的直接相互作用未特别强调,但所有药物的合并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或相互作用。奥美拉唑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腹泻、头痛等,通常轻微且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