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轻微的上火或炎症,人们常常习惯性地服用所谓“抗病毒”的药物。但实际上,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类药物应被称为抗生素,主要功能是治疗细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涵盖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痢疾,以及其他消化道问题等。普遍存在的误解是将所有炎症都与抗生素治疗画上等号,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炎症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后者如皮肌炎、过敏性鼻炎、肾炎及干燥综合征等,并非由微生物引起,更多关联于免疫反应。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那么如何缓解这些影响呢?
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的药效强劲,但过量使用会导致机体变得过分脆弱。好在它们的安全范围较广,一旦过量,大量饮水后,药物通常在24小时内能被排出体外。若过量服用抗生素后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
“抗病毒的药”通常是民众对抗生素的一种通俗叫法,医疗工作者有时为了便于患者理解,也会沿用这一名称。实际上,这些“抗病毒的药”指的就是抗生素,并非真正意义上针对病毒的药物。真正对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在学术领域里被称为“抗病毒药”。
当身体受到刺激,导致某些组织或器官发生炎症反应,表现出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时,抗病毒药物(这里实际上是抗生素的误称)会被考虑使用。这类药物仅适用于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尽管其作用机理不同于广泛认知中的抗生素,但同样不应长期或过量使用,以免降低身体免疫力,对健康构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