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则医案看似潇洒圆满,实则是以医生的名誉和人身安全为代价的。韩世良和张子和均是当世名医,且治疗效果良好,患者也是普通百姓,所以流誉身后。如果患者是另一副嘴脸,则医者有性命之虞。《三国志·华佗传》载,有一郡守因思致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华佗幸运地躲过了郡守的追杀,另一名医文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吕氏春秋·至忠》记载了齐王因思致疾,使名医文挚治疗的故事:“(文挚)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虽然文挚为避免医患矛盾作了充足的准备,并且“太子与王后急争之”,但仍以悲剧收场。《吕氏春秋》将文挚的事迹放入《至忠》篇中讲述,这既是对文挚医术的赞许,更是对其忠于职守、仁者大医精神的高度赞扬。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思能损伤脾胃,伤及心血,这值得深思;古代大医不顾个人名誉和安危,为人疗疾的精神,也值得深思;面对医者的精心治疗,患者所表现的不同态度,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