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槐卿擅长内科,其行医座右铭是“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临证时细细审详”。承槐卿辨证重视脉、证、时三者,用药少而精,以平淡取胜,力求多一味不必,少一味不可。承槐卿虽誉满杏林,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奈诊务纷纭,未有著作问世。他精心整理,去粗取精,亲手编定医案六卷,被同行视为范本,整理者有之,珍藏者有之,转辗抄写者有之。
《临证医案》书写时间,在《承师医训》中标注的时间是民国念陆年(1937年)元月。其中涉及病家地址有江阴大南乡、坂上、丫河、牛塘桥、卜弋桥、东下塘等处,可见承槐卿行医范围之广,闻名程度之高。
在此之前,笔者曾收藏了由承槐卿弟子是光裕编写的《常郡承氏医案》和清同治年间的《承云坡(承槐卿之父)医案》,但都是复印件。本次发现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内容。在本册医案中,对于因“痰”致病,作了独特的阐述:“痰为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古人造字从疒、从炎,非无意也。痰从湿热化生,湿本浊邪,热因湿留。”所写医案旁征博引,义畅辞达,精辟简练,用药精当,配伍巧妙。
这本珍藏了82年的手抄医案原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是常州中医界遗存的一块瑰宝,而且为传承焦溪古镇的文化根脉提供了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