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床肿瘤学杂志》曾公布一项研究结果,与非癌症患者相比,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突破性感染(OR分别为1.12和4.64)和严重结局(OR分别为1.33和1.45)风险显著升高。
·一部分人群的免疫水平率先下降,“三件套”依旧是健康保护的有效法宝
众所周知,疫苗是保护人类免受感染性疾病困扰的有效武器,也是控制新冠传播的关键策略。疫苗接种和感染都可以使人体获得免疫保护,但业内普遍认为,感染后3至6个月内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超过6个月之后,情况如何呢?陈小松说,其中就会有一部分人群的免疫水平率先下降。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仍有部分人群从未感染、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1剂次的疫苗。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3次及以上病毒抗原的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此,综合当前各类人群的接种或感染情况,“补齐免疫水平差距”主要是使符合近期接种条件的人群能通过增加抗原刺激的次数,达到产生较好免疫保护的效果。
陈小松解释,目前存在免疫水平差距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希望符合条件的市民能够积极主动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能力,也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当然,除了疫苗接种之外,日常的防护仍不能怠慢。“虽然很多人‘憋’了很久,希望利用‘五一’假期好好出去玩个够,但在大规模的流动中,也需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他强调,“如在密闭的公共交通工具内、人员密集的场所内,都建议佩戴口罩;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或自测抗原呈阳性后,应佩戴口罩;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岗位人员工作期间,也应佩戴口罩。”陈小松说,“此外,就是注意勤洗手,做好手卫生。随着气温升高,假期还应预防肠道传染病,尽量保持良好的作息,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