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也十分重视辅助生殖技术相关项目纳入医保报销事宜。2022年2月,北京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调整,并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适用范围包括公立与非公立医保定点机构。不过,在2022年4月,北京市医保局回复称,北京市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暂缓执行。
而在杭州,2023年1月1日起,参加杭州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实施辅助生育的参保市民,将可获得最高3000元的报销,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报销政策落地。
此外,湖南省与四川省卫健委也曾在官方平台明确,将逐步探索将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常见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22年5月,湖南省医保局表示,将逐步探索将医保能承担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除此之外,福建、江苏、广东、江西、四川等十几个省出台三胎政策,其中均提到辅助生殖。
释放需求,市场扩容
辅助生殖技术被认为是治疗不孕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21年,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在The Lancet发表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其中,根据乔杰院士团队的最新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
伴随着未来中国不孕率上升、不孕夫妻数量增加及接受试管婴儿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整体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85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5%。
国信证券研报资料介绍,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IVF)两大类,其中IVF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就2018年的收入而言,IVF占据中国及美国的辅助生殖服务市场约95%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共有三代IVF技术,其中第一代常规IVF-ET(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及第二代ICSI(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应用广泛,开展该服务的医院占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总数的76.7%,而开展第三代PGD/PGS(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服务的医院占比仅为14.6%。
据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CSRM)统计,2018年夫精人工授精(AIH)临床妊娠率仅13.7%,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为26%。而相比之下,IVF-ET及ICSI临床妊娠率在50%左右,是目前治疗不孕不育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平安证券研报介绍,我国IVF单周期价格一般在4万元,渗透率约为7%,与美国超过30%的渗透率相比,仍然较低。平安证券认为,较高的价格,使得一些中低收入人群对辅助生殖项目望而却步,导致辅助生殖渗透率提升的速度较慢。未来辅助生殖项目进入医保,将会提高患者的可及性,有望推动需求端的快速释放,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同时,平安证券也认为,随着需求的释放,辅助生殖机构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机构是否规范、治疗效果是否理想,以及成功率水平,将决定患者就诊的数量。2018年,我国辅助生殖周期数为68.4万,对应498家辅助生殖机构,平均一个机构的周期数仅为1373个。一些未达到平均值的机构,无法获得充足患者,医生熟练度难以提升,因此整体成功率较低,进而带来口碑下滑,患者数量或将进一步减少。而龙头企业通过口碑优势及扩张并购,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患者,从而获得高于行业的成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相关布局,涉及辅助生殖相关药物和检测业务的有丽珠医药、长春高新、贝康医疗、翰宇药业、仙琚制药、贝瑞基因、安图生物、亚辉龙等,以及辅助生殖服务机构锦欣生殖,此外,麦迪科技、国际医学、通策医疗也在相关领域进行布局。
据了解,贝瑞基因在辅助生殖领域主要布局两类产品,一类针对胚胎的基因检测,如科孕安PGT整体解决方案。另一类是针对准父母的携带者筛查产品。
高扬表示,随着今后越来越多有需求的家庭接触到辅助生殖,从供给侧而言,在鼓励申请牌照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准入门槛,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从需求侧来看,要加大科普教育宣传,让更多人准确认识了解辅助生殖技术,为优生优育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