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黑眼圈严重与否的判断,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反馈。胡亮提到一位英国小伙,本身肤色偏白,由于眶周皮下组织较少形成泪沟,视觉上会有黑眼圈。而英国小伙坚持带翻译来到黑眼圈门诊的初衷,是因为总被身边人调侃「纵欲过度」。
久而久之,当求诊者敲开门诊时,胡亮就有了些判断:这位估计是追求对象,另一位估计是为工作应酬……被「他人印象」推动着的患者,来到黑眼圈门诊寻找真相。
即便最后没有通过医学方式干预,诊断本身就足够重要。
「阴影性黑眼圈需要通过诸如玻尿酸填充等医美方式来改善,但这或许是一个正常的皮肤衰老过程,诊断后需要充分沟通风险与诉求。」孙彩虹解释到。这种意义上,黑眼圈症状是不可阻止的现象,来门诊的与其说是求医,不如说是求美。
另一种少见的情形是,被患者念叨的黑眼圈问题遮盖了其他存在的病情。「如果说黑眼圈是个医美需求,上睑下垂就是一种疾病。我曾经有过一位患者认为黑眼圈严重,但我诊断是她表现出来两只眼睛不对称,存在肌无力的可能,反而是给到治疗眼睑下垂的建议。」胡亮提到。
从家庭聊到工作,90%时间花在话聊
当患者来到门诊却被告知无需过度干预,如何给到治疗建议成为胡亮必须面对的难题。面对焦虑的患者,胡亮能做的总是安慰。
在五到十分钟的门诊时间里,胡亮90%的时间花在话聊上。他常准备一个镜子,让患者对着镜子指出哪里觉得不满意,再就着这个话题聊患者的家庭、职业,去完整了解心态,再给到建议。
一开始他并没有什么经验。伴随接诊患者越来越多,他会在开始时对患者说鼓励的话,「其实你进门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你的黑眼圈。」一些患者不远千里来到门诊,只想求一句医生的证明。曾经有一位警察来到门诊,听医生说没有黑眼圈后特别高兴,拿出手机让医生说出「你黑眼圈并没有那么严重」准备录音,好让身边人知道自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