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青年婚恋意愿调查: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源于现代生活时空挤压,部分青年对寻找合意伴侣产生无力感。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工作与择偶之间的张力。“白加黑”“996”“007”已成为部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常态,他们常常感叹“累觉不爱”,下班之后只想静静躺着。加之人际交往圈子小,网络满足了大部分交往需要,现实社交需求减少,以及婚恋信息不对称,商业化婚恋服务平台公信力不足,都增加了合意伴侣的搜寻难度,延长了搜寻时间。多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了部分青年结婚意愿低,被迫选择单身。

基于“宁缺毋滥”的择偶观,部分青年对婚姻匹配存在过高期待。择偶匹配难是青年“不确定”是否结婚的首要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对合意配偶的过高期待是青年婚恋意愿低的内在主观因素。很多青年对择偶持有理想主义的态度,而当预期与现实出现落差时,就会哀叹:“找到合适的太难了!”他们既注重“门当户对”,也注重“内在匹配”;既要求物质基础,也要求三观契合;既要求“颜值担当”,又盼望“有趣的心灵”。这种“宁缺毋滥”的择偶观造成了他们对伴侣的期待过于理想化,从而可能错失最佳恋爱结婚时机。

囿于婚育高成本,部分青年对婚姻风险采取理性规避的态度。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子女的普遍重视,“恋不起”“结不起”“养不起”已成为横亘在“Z世代”青年生活中的三座大山。一项关于“情人节”的相关调查发现,有10.77%的“95后”依靠消费借贷过“情人劫”。价格高企的婚房、天价彩礼、奢侈的婚礼等结婚习俗使得年轻人结婚动辄花费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养育孩子的精细化和教育孩子的高投入所造成的压力让年轻人直呼“不敢生”,出现恐育心理。“Z世代”青年关于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务实,对“成本—收益”的权衡已成为婚姻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认为婚姻的成本高于收益,为了规避婚后可能面临的“婚姻不幸福”“婚姻会带来诸多麻烦”“养的孩子不成才”等风险,降低和压抑自身的婚恋意愿便成为他们的选择。

上一页5/8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