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荨麻疹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白天症状还算平稳,可一到深夜,风团就开始“兴风作浪”,奇痒无比,严重影响睡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人体的激素水平在一天中呈周期性变化。夜晚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分泌量相对减少。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其分泌量降低,意味着身体对抗过敏反应的能力有所减弱,使得荨麻疹更容易发作,风团也就趁机出现。
其次,夜晚的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风团。夜间气温相对较低,皮肤血管遇冷收缩,之后又可能扩张,这种变化容易导致皮肤出现水肿,形成风团。而且,晚上睡觉时,人们会接触床单、被罩等织物,如果这些物品没有及时清洗,上面附着的尘螨、皮屑等过敏原,就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过敏反应,促使风团出现。
另外,夜晚人体的迷走神经相对兴奋。迷走神经兴奋会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增加胃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导致一些过敏原更容易进入血液,从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症状。
了解了这些原因,荨麻疹患者在夜间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保持卧室清洁、更换干净的床上用品,注意保暖等,尽可能减少风团在深夜“突袭”的几率,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