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远大医药宣布恩卓润与恩明润全国上市

4700万中国哮喘患者迎来两款创新产品

中国唯一哮喘适应症三联吸入制剂重磅上市

技术升级的新二联药物同步惠及患者

9月3日,远大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远大医药,股份代码:00512.HK)旗下呼吸及重症抗感染板块——北京远大九和药业有限公司(简称:远大九和)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杭州、西安、沈阳、烟台八个城市同步举行恩卓润®和恩明润®两款哮喘适应症产品上市发布会。这两款产品是由诺华公司研发,针对哮喘适应症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的全新药品方案。其中茚达格莫吸入粉雾剂(恩卓润®)因其在哮喘治疗领域的创新引领价值,2020年荣获欧盟公众健康杰出贡献产品。恩卓润®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的哮喘三联吸入制剂,填补了哮喘患者长期无固定组方三联药物的市场空白。而恩明润®则在二联药物中实现了技术升级,让广大哮喘患者在一天仅需一次的使用频率下,获得更便捷、更快速、更长效的使用效果。

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前任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曹彬教授、南非胸科主席Richard教授等80多位呼吸领域知名专家及5000多位呼吸领域医生通过现场及线上形式参加了上市会。参会专家向恩卓润®和恩明润®的正式上市表示祝贺,并期待两款产品有效提升中国哮喘患者控制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早日实现!

图为:部分现场与会专家向恩卓润®和恩明润®的正式上市表示祝贺

在中国,有数据显示哮喘患者超过4700万,哮喘疾病具有易复发、难根治、变应原多等特点,是长期困扰广大患者的一大难疾。王辰院士指出,呼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和多发病,哮喘和慢阻肺是特别常见的多发疾病,很多哮喘患者并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有些患者的治疗在很多地区、医院和诊所还是不够的。恩卓润®和恩明润®两款产品的上市使得我们在疾病治疗的“战场上”又多了一些弹药。他表示,未来是中国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时期,期望与大家一起推动这一进程,并希望我们国家的哮喘和慢阻肺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加有力、有效的药品提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图为: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祝贺恩卓润®和恩明润®产品正式上市

面对哮喘治疗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远大医药携手诺华公司,将中国唯一获批哮喘适应症的三联吸入制剂恩卓润®和一天一次服用、持续治疗更优选择的恩明润®引入中国,为中国哮喘患者带来福音。

据介绍,三联药物是指用于哮喘治疗的吸入三联药物,一般包含三种药物成分,即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如噻托溴铵。目前较为常见的吸入制剂主要有单联吸入制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噻托溴铵气雾剂等)、双联吸入制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必要时在ICS+LABA药物治疗基础上需加用LAMA。但是因前期没有在一个固定装置中含有三种成分的吸入药物,只能采用开放三联方法进行治疗,即ICS+LABA的单一装置药物基础上加用LAMA的单一固定装置进行治疗。而诺华最新研发的恩卓润®三联制剂,系将醋酸茚达特罗、格隆溴铵、糠酸莫米松放置入同一固定装置中,三种优选治疗组分精确结合,协同增益,引入格隆溴铵粉末后,更可实现半数激素剂量下等效抗炎效力,产品治疗获益和安全性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均衡。

恩卓润®是国内首款获批哮喘适应症的三联吸入制剂,让中重度哮喘患者有了专用三联药物,显著提升了便捷性和治疗效果,并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改进给药方式,服药频率降到一天一次;二是装置操作简易,为患者提供三重(可听,可尝,可视)给药确认;三是采用了ICS、LABA和LAMA等三种有效成分协同治疗方案,让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根据产品三期临床IRIDIUM研究,采用恩卓润®治疗方案的患者,在24周后中度急性发作风险显著降低43%,在52周后,比传统疗法降低了40%的急性发作发生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指出,由王辰院士领衔于2019年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成人哮喘流行状况、风险因素与疾病管理现状》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成人患者总数达4570万,远超预估,其中中重度患者占比约25%,患者人群庞大,疾病负担重。我国哮喘患者诊断率、治疗率均较低,这警示我国亟待加强对哮喘的规范诊断和治疗。尽管目前哮喘治疗药物较多,但数据显示,依照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下的不同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在哮喘治疗的Step3阶段有约40%的患者控制不佳,Step4和5阶段患者药物治疗控制不佳的比例则超过45%。引起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众多,比如依从性差、吸入器设计不合理、治疗方式不匹配等。更新研究数据提示,单一吸入装置莫米松/茚达特罗/格隆溴铵等三联复方制剂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并延缓急性发作间隔。

图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现场发言

上一页1/2下一页全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