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名人与中医

大国医陈修园:著书立说传岐黄

作者:中华网 2019-11-22 11:04:17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

幼承庭训修举子

陈修园4岁时丧父,之后便随祖父居住。其祖父陈居廊知识渊博,精通医理,因此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他小小年纪就对《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内容了如指掌,平素也跟着祖父一起给乡亲们治病,深得乡亲们喜爱。

时间过得飞快,陈修园22岁时就娶妻成家了,后来长子元豹和次子元犀出生,陈修园在此期间除了攻读科举儒经之外,也为当地百姓看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陈修园34岁,这一年他依然为了举子业而努力着,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平日的学习枯燥而辛苦,春去秋来酷暑冷冬,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修园终于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了举人,但次年却没有中进士,不得不暂时在京城漂泊。恰逢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十来天无法进食,找遍京城名医而束手无策。后延陈修园诊疗,文字记载“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

第二年内阁大学士和珅患了足痿,京城诸医均未能将其治愈,和珅非常苦恼无法上朝。有人推荐其延请陈修园诊治。陈修园用“狗皮和药裹患”,不久和珅的足痿就痊愈了。和珅非常欣喜,想留陈修园在其家中,并许诺太医院使和美官,陈修园断然拒绝,并且很快告病回乡了。陈修园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儒士,他深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要传播岐黄之术,要救助更多黎民百姓。

陈修园回乡后任吴航书院山长,继续讲学著书。他一边讲授文学,一边勉励学生熟读《黄帝内经》。后来陈修园又在泉州清源书院讲学,并在此遇见了泉州名中医蔡茗庄,随后拜其为师,医术得到了精进。

上一页1/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