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活了七十多岁,大约于公元前140年离开了人世。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南依群山,东临时水,风景优美的临淄夏庄村西南。
著作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在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诊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学术内容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