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位于肝脏后方,形状像迷你版的鸭梨。它的功能并非分泌胆汁,而是胆汁“仓库”。成年人的肝脏每天会分泌600~1200毫升胆汁,由水、胆固醇、脂肪、胆盐、胆红素等组成。
未进食时,这些胆汁就会储存在胆囊内,胆囊通过不停吸收其中的水和电解质来进行浓缩;进食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中和胃酸、刺激肠道蠕动等。
然而,如果胆汁中有过量胆固醇、胆红素、钙,或胆汁变少、变稠,就可能会有胆红素钙盐或胆固醇析出,并与胆囊中的细胞碎片、金属离子等物质“抱团”,逐渐淤积、硬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石。若经常不按时吃饭,尤其是有不吃早饭的习惯,胆汁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长时间存留在胆囊里,而胆囊依旧会对胆汁进行“提纯”,致使胆汁浓度变高,胆固醇随之沉淀下来,*终成为结石。
不按时吃早餐容易出现胆结石,可能与胆汁不正常分泌、胆汁代谢紊乱等原因有关。
1、胆汁不正常分泌胆汁长期存在于胆囊内,当出现胆囊肿物,胆汁粘稠状况时,可导致胆汁淤积,出现胆汁不能正常分泌的情况。如果经常不按时吃早餐,胆汁分泌异常,长期收缩异常,胆汁淤积可使胆囊内局部产生泥沙样结石,如未及时清除,泥沙样结石将继续积聚成块,形成胆结石。
2、胆汁代谢紊乱如果平时饮食不规律,例如经常不吃早餐可引起胆汁代谢紊乱,如果出现胆汁分泌失调时,胆汁结构发生变化或引起胆道梗阻等任何因素均可引起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胆囊结石主要由胆固醇构成,能够溶解于胆汁中,但是不能够溶解于水中,肝脏分泌胆固醇过量后,胆汁不能够充分溶解,使胆固醇沉淀下来,变成胆固醇结晶,而胆固醇结晶聚集到胆囊内,渐渐钙化后也可形成胆囊结石。
胆结石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症状,严重患者可引起胆绞痛。如果患者胆结石比较小,也没有出现相应的病变,可以通过服用熊去氧胆酸片、去氧胆酸等药物帮助胆汁排泄,出现感染情况还可以联合头孢氨苄、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改善,但需要在医生的诊断后,遵医嘱服用。如果患者结石较大,可以选择手术治疗,通过腹腔镜进行切除胆囊,可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