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咽食管憩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病人,而发生于30岁以下者罕见,因而通常认为本病是一种后天性疾病。
Negus(1950)认为咽食管憩室的病因可能是环咽肌存在解剖上薄弱点(区)以及环咽肌远端有食管腔的梗阻所致,主要原因是咽食管憩室总是发生于环咽肌的上方。尽管一些作者推测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咽食管交界处的梗阻有一定关系,但MayoClinic等(1969)对咽食管憩室病人的食管腔的测压检查(manometricstudies)证实这类病人的环咽肌并无失弛缓症或者压力过高现象。一些作者的研究发现,咽食管憩室与咽部的收缩和环咽肌构成的咽下部括约肌的弛缓及吞咽时的收缩之间有暂时的异常关系。患有咽食管憩室的病人,其食管上括约肌的收缩发生于咽部收缩完成之前。因此,咽上括约肌的提前收缩是本病的病因。
在一些很小的、早期的以及体积很大的咽食管憩室病例中,亦能看到咽上括约肌的提前收缩现象,表明环咽肌的运动功能失调(incoordinition)是本病的潜在发病原因之一。
1988年,Lerut等对食管上括约肌区的肌肉构成特点的研究发现,肌源性退化和神经源性疾病并不能限制环咽肌的功能,但可以影响横纹肌。因此,有些作者认为环咽肌运动功能失调乃是更为复杂的功能性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非疾病本身,咽食管憩室只不过是环咽肌运动功能失调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1992年Cook等同时采用电视X线摄像技术(videoradiography)和测压法(manometry)对Zenker憩室病人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表明Zenker憩室病人的食管上括约肌的开放功能明显减弱而憩室腔内的压力明显增加。因此,Cook等认为Zenier憩室病人的主要异常改变之一是食管上括约肌的开放功能不全,而非环咽肌收缩与食管上括约肌的开放或松弛功能的失调所致。据其研究,如果在进行吞咽动作时病人的环咽肌功能有障碍,吞咽时的一般食管腔内的经壁压力(transmuralpressure)便可以使咽食管的黏膜通过环咽肌上方咽后壁的解剖薄弱点向后疝出,形成咽食管憩室。随着咽食管腔内压力的反复作用和憩室腔内或囊内的食物不断潴留,咽食管憩室便逐渐进行性增大并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