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品行障碍 > 正文

品行障碍如何预防?

当前就微观预防和干预来说,重要任务在于提高父母亲的文化教育素质,以改善和加强儿童、少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针对孩子管教上的粗暴、纵容和对孩子的娇惯溺爱。

就大多数品行障碍患者来说,他们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一时性的表现,一般是在接近成年以前这些行为就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对这类患者的预防、干预的责任,主要是落在双亲的肩上,而且根据国内外经验都证明:最有效的干预者,就是患者的父母亲。也有一些反面教训说明,如果警察或政府机关过早地对轻微情节品行障碍的儿童少年进行干预往往会把事情弄糟,这种干预往往形成明显精神创伤。这是因为儿童、少年年纪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缺少辨别是非能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影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避免精神伤害,以利于患者的改过自新。对轻微或初犯的品行障碍患者要尽可能地避免社区干预或公、检、法部门审理,对家庭、学校管教和教育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品行障碍或者严重情节的患者,根据条件和情况可参加邻里街道、居民组织等有关帮教小组或社区工读学校以取得社区性干预或治疗,多数患者可留在原学校、工厂、单位等,参加帮教小组接受帮助。一部分人,可送到工读学校接受集中教育。国外通常所强调的治疗性社区干预措施,是教给参与者的以解决人际关系困难和改善家庭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工读学校是挽救轻微危害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之一,在校的品行障碍儿童少年,一般经过1~2年的集中学习和接受帮助教育,认识和改正错误以后,重新回到正常学校继续学习。也可根据条件参加工作,对罪行轻微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少年,我国实行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劳动教养,它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在管理方式上在劳动条件上都与监狱不同。

对罪行严重,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少年,或者业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犯罪分子必要依法惩处。对少年犯的关押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感化和改造的精神,惩办的目的在于把罪犯改造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