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中华网健康频道> 疾病库 > 感染性疾病科> 传染科

螺菌病

【纠错】

鼠咬热(rat-bit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详细]

1、发病原因小螺菌鼠咬热,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 [详细]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详细]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详细]

一、治疗1、病原治疗:小螺菌对青霉素极其敏感,剂量为青霉素40万~8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7天。用药后易发生赫氏反应,应引起注意,宜从小剂量开始 [详细]

[详细]

1、因小螺菌感染是通过大鼠或偶尔通过小鼠咬伤机体所致。所以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详细]

1、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但经过加工制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详细]

专家解读

螺菌病原因症状有哪些?

螺菌病如何检查治疗?

螺菌病怎么预防?

螺菌病相关疾病

查看更多螺菌病

螺菌病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康文章
按地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