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粒细胞抗体: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本病病人血清,发现有抗粒细胞抗体,该种抗体属于IgG类免疫球蛋白。
(4)与粒细胞密切相关的IgG和血清粒细胞结合IgG:Logue(1976)报告,用定量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和I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试验测定,本病病人的粒细胞表面或血清中的IgG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脾切除后其值下降,这不仅反映了有抗粒细胞抗体的存在,而且也证明这类IgG是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构成成分。
(5)粒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Ziff等(1976)利用超离心法、C1q结合试验、单克隆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本病病人的血清,发现有阳性率高、补体结合能力强的免疫复合物存在,此种免疫复合物可被正常人的粒细胞所吞噬,而病人的粒细胞内却含有由IgG和补体组成的包涵体,这说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6)抑制性T细胞介导机制:Abdou(1978)指出,把正常人的骨髓细胞与本病病人的外周血、骨髓细胞或脾细胞一起培养,其集落形成单位数比对照组少。这种抑制作用可能表明抑制性T细胞形成受抑制与本病白细胞下降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虽有几种学说被提出,但没有一种可解释费尔蒂综合征的全貌。脾功能亢进常被认为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但脾脏不肿大的病例中也可有粒细胞减少。脾切除后白细胞最初升高,此后随访时间越长,粒细胞减少复发的频率越高。因此最多说明脾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一些研究显示体液因子在费尔蒂综合征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比如将费尔蒂综合征病人的血浆输给正常人可引起白细胞下降。正常情况下,还原尿睾酮(etiocholanolone)可将粒细胞从骨髓中动员出来,而费尔蒂综合征病人对还原尿睾酮无反应,输入病人血浆也能封闭这种制剂的粒细胞动员作用。此外还发现粒细胞减少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