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1)病原:登革热病毒属黄热病毒属,对寒冷的低抗力强,但不耐热。
(2)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伊蚊。
(4)易感人群:人群普通易感。
(5)流行特征:热带与亚热带。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1月,海南省3~12月。
2.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3.病理 病理变化有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