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第十三届“西湖论健”暨2025年浙江省医师协会全科健康管理专委会年会暨浙江省健康管理(质控)论坛在杭州白金汉爵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谭蔚泓,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委郭清,来自浙江和全国的近千名医学专家学者等,共聚本次盛会。由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宁,在基层健康管理会场发表的《非药物干预:NSKSD纳豆激酶在血管斑块管理中的应用》专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和关注。
▲陈宁主任医师在第十三届“西湖论健”现场发表专题报告
陈宁主任医师介绍说,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血管斑块问题尤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达2.7亿,颈动脉斑块患者近2亿。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确诊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接近80%;60岁以上人群几乎都存在斑块。《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50%–75%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病变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研究发现,斑块体积每减少1%,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18%。所以,防控血管斑块意义重大。然而,临床药物和手术治疗都面临不少挑战和局限性。
▲陈宁主任医师演讲PPT“防控斑块的价值”
陈宁医师进一步分析指出,降脂药物虽可缩小斑块体积,但需满足足够低的LDL-C水平、足够长的服药时间、并与斑块性质相关等条件,实际应用中疗效受限。另外,他汀类药物可能引发肌肉问题、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糖尿病等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手术治疗同样面临适应症限制、并发症风险、技术局限性以及无法根治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挑战。因此,仅依靠药物和手术防治斑块,难以有效遏制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的趋势。
针对上述困境,陈宁主任医师提出了非药物干预的新路径。他说,我国第一份非药物的《NSK-SD纳豆激酶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用疗效的临床研究》报告已经在中国核心期刊《中华养生保健》杂志发表,我作为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和文章通讯作者,见证了非药物干预血管斑块的临床实践。
▲2024年3月1日《中华养生保健》第42卷第5期(P8-12)
这项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课题专家组承担,经论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开展的人体临床研究,采用日生研生命科学(浙江)有限公司提供的非药物的功能食品NSKSD纳豆激酶,选取97例医院收治的心血管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在90天的研究期间每日口服8000FU的NSKSD纳豆激酶(4000FU/粒,早晚各1粒),分别在基线、第30天和第90天进行采血,检测血脂、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在基线和第90天进行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服用NSKSD纳豆激酶30天后血浆粘度显著下降(P<0.05);
2、服用NSKSD纳豆激酶90天,ADP血小板聚集率300s、AD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D-二聚体、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粘度(50/s)和全血高切粘度(200/s)显著下降(P<0.05);
3、全血低切粘度1/s在服用30天和90天后均显著下降(P<0.05);
4、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流速差异常患者改善率分别为71.4%和87.5%;
5、颈动脉内斑块和中膜增厚的改善比例分别为46.7%和42.1%。
所有受试对象,无不良事件发生,应用安全。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非药物的功能食品NSKSD纳豆激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陈宁主任医师现场演讲PPT“NSKSD纳豆激酶在斑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陈宁主任医师总结道,NSKSD纳豆激酶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手段,对斑块进展抑制有效,作用独特,而且食用安全、方便易行、适用人群广泛。这为血管斑块的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版《健康管理蓝皮书》发表《心血管健康与纳豆激酶应用专家指引》(P381-399)
国家重点出版项目2024版《健康管理蓝皮书》发布的30多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心血管健康与纳豆激酶应用专家指引”,在应用推荐建议(P392)中也明确提出:“纳豆激酶作为纳豆中的活性成分,在具有安全性的同时,还有纤溶、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辅助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具有作用全面、安全有效、可以口服等优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脑梗死这类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