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身性及中毒性疾病
(1)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新生儿出血症,严重感染及DIC等。
(2)急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和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败血症等。
(3)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脓毒症,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药物毒性作用,化学性毒物中毒等。
(4)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以上疾病引起肠道炎症及溃疡、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胃肠道黏膜损伤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便血。
临床表现
遇到小儿便血,应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和全面体格体检,注意以下几点:
1、便血前检查
在确定为便血前,应仔细检查是否为口腔、鼻咽、支气管及肺等部位的出血被吞咽后所引起的黑便,以及排除某些药物、食物所致的血样或黑色大便。
2、根据小儿的年龄
新生儿便血大多由于咽下母亲产道或乳头破裂的血或患有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畸形等。婴儿和幼儿便便血多见于肠套叠、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脱肛、肛裂等。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便血要考虑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肠息肉、肛裂、过敏性紫癜等。
3、便血量及颜色
少量便血且呈鲜红色,鲜血附在大便的表面,多是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疾病出血,如果解大便时小儿无哭吵要考虑直肠息肉,如果小儿哭吵厉害要考虑肛裂,也见于肠套叠等。大量便血,呈暗红或黑色,多为上消化道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等出血。果酱样便是血和黏液混合似黏冻样的大便,如小儿年龄在6~18个月,同时伴有阵发性哭吵,要考虑肠套迭。豆汤样便:大便呈血水样,腥臭,在考虑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小儿往往有腹痛、腹胀明显。
4、便血与排便的关系
血在大便后滴下,与大便不相混杂多见于内痔、肛裂,也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大便呈脓血样或血便带脓样黏液,应注意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慢性结肠炎等。